安徽合肥:做好日常每一张“民生答卷”
时间 : 2021-09-28 15:11:04   

  安徽合肥:做好日常每一张“民生答卷”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清晨6点,合肥闹市,清洁工吕忠兰运走最后一斗垃圾。放下扫帚,“每日的第一份温暖”如期而至。“饭团、包子、茶叶蛋、豆浆、八宝粥应有尽有,敞开了吃。”一份热气腾腾的免费早餐,让吕忠兰感到“很暖心”。

  2019年11月,合肥市城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环卫工人早餐工程的通知》,要求各区、开发区城管局在道路清扫保洁新招标项目中,明确服务企业在中标后落实环卫工人免费早餐工程,中标后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现在,合肥市区12000多名环卫工人都吃上了免费早餐。

  去年,合肥GDP首破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936万余人。一座城市如何吸引人、留住人?“合肥速度”不断取得突破的轨迹上,留下了一连串有关“合肥温度”的标识。

  系一根红绳,拴住牵挂

  7月,台风“烟花”来势汹汹。不少合肥市民注意到,许多下水道口系上了一条红绳。这是为了应对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降雨——红绳在水中飘起,就能快速找到收水口,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高考是合肥6月最大的“民生答卷”。以往,“穿过整座城市去高考”常常让考生和家长头疼不已,而今年,合肥首次在市区实行了“就近考试”,将合肥市区原单一考区划为4个分考区,考生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区域或实际居住区域进行选择。举措一出,市民一片叫好。“服务好、保障好高考,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陆昌云说。

  还有一个细节令人感到温暖。今年高考期间,合肥市区考场周边数万个停车泊位向送考家长免费开放,并提供相关陪考服务。

  停车位多起来了,在于近年来更多停车场被释放于民:老城区平面停车场“变身”立体停车楼;“办公停车+社区停车”错时共享模式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得以充分释放;城市待建地、边角空地新建起临时停车场。

  做好了日常每一张“民生答卷”,应对大考的合肥更显得从容不迫,这场大考,叫作“一切为了人民”。

  除一枚杨絮,枝叶关情

  今年春夏之交,合肥人发现,往年漫天飞舞的杨絮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

  “必须下大气力科学稳妥解决飞絮问题。”去年5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市区进行现场调研时指出。9月,合肥召开杨絮整治推进会,确定了整套杨树整形修剪技术规程,短截、更换树种成为杨树治理的主要手段。12月,一场浩浩荡荡的“剃头工程”拉开序幕。

  按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要求,每株杨树从第一分枝点进行短截,总体高度不低于6米,包河区宿松路上需要短截的杨树共有710棵。“工作量大,但必须尽快完工,不能影响道路通行和群众生活。”合肥市包河区城管局道路绿化科工作人员吴天祥说。冬夜里,单位全员参与现场施工,登高车、吊车、垃圾清运车轮番上阵,最终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短截作业。

  截至今年3月底,合肥共治理51995株杨树,困扰合肥人10多年的“五月飞雪”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当然,杨树短截只是治理杨絮的第一步。接下来,合肥将根据道路设计规划的具体情况,逐步将杨树替换为不易飘絮、影响较小的其他乡土树种。

  而在合肥之南、巢湖岸边,细心的市民发现,巢湖有了“新变化”。“今年夏天这么热,巢湖没有异味了。”在巢湖中庙开饭店的孟大姐说。

  今年以来,合肥市围绕“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这一目标,将蓝藻防控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合肥组建常态化蓝藻防控组织机构和蓝藻打捞队伍,保证了蓝藻防控工作有效开展。随着合肥纵深推进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治理”、从“污染防治”到“生态修复”,水清岸绿景美的巢湖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让一管疫苗,扛起担当

  今年5月,合肥突现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市民迅速意识到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时间疫苗供应紧张。5月15日,合肥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要让群众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优先接种疫苗。

  当群众有顾虑,党员干部带头上;当群众有需求,党员干部带头让。一个“让”字,让疫苗瞬间有了温度。

  近年来,作为中国内地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合肥人口流入不断加快,如何让新合肥人“安居乐业”?怎样叫老合肥人“故土难离”?

  今年2月19日起,合肥在全省率先开展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网上迁移工作,申请跨省户口迁移,从此不必再奔波于迁入地和迁出地;6月23日,合肥实行跨区域通办婚姻登记,打破了原有的“男女双方必须到其中一方的户籍所在地办理结婚登记”的规定;针对幼儿“入园难”问题,合肥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一批、扩建一批、转换一批、补充一批”等多项政策,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打开“新空间”。

  桩桩件件,关乎年轻人的选择。而年轻人的选择,则关乎城市的未来。据统计,2020年,安徽高校毕业生留在合肥就业比例高达47%。合肥,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梦想始发站。

  一面,朝着未来疾驰;一面,留住过往“乡愁”。从2012年到2020年,合肥投资近66亿元,共改造老旧小区1033个,惠及住户112万余人。

  “每次决策前,我常问自己,是否被打动了。如果连自己都打动不了,何谈打动群众。打动群众之后,还要常问自己,是否能做得更好。落细落小,有情有义,才能让爱常驻于此间。”虞爱华感慨。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5日 07版) 【编辑:王诗尧】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