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君
我的知识浅薄,不仅因为读书少,与我缺乏社会实践,“走”得不多,大有关系——再一次,我如此评价、分析自己,与我刚刚结束的银川之行大有关系。
在宁夏博物馆、介绍西夏国的橱窗前,我为自己对西夏这个与北宋、南宋及辽、金共同存在了189年的王朝(偌大一个元朝才存在97年)了解甚少,觉得脸红;为自己刚才知道木活字印刷技术(北宋初年毕昇发明的是胶泥活字技术)的出现,不是学术界一致认定的元代,而是在西夏、元之前的西夏,我的心跳加快了速度;贺兰山岩画前,我为自己的姗姗来迟觉得羞愧,曾经欣赏过阿塞拜疆岩画的我,方才知道:贺兰山是全世界人面像岩画最多的地方,这里的708具人面像,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其中的一帧被研究者和旅游观光者称之为“太阳神”的人面像,放射状线条代表太阳的光芒,向外夸张地凸起两腮,怒睁环眼,威严、也可爱!
【资料图】
我是本可轻易地掌握我上面提到的这些知识的。范仲淹,我的同姓先人,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我并非不知被宋仁宗赵祯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他,成功地运用“屯田+筑寨+抚羌”的举措,逐步瓦解了西夏国对西北地区的侵扰,维持了宋王朝西部边境相对安宁的局面,功勋卓著、名垂青史。
可是,更多的有关西夏的知识:西夏国建立、壮大、衰亡的林林总总、前因后果,我却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西夏的祖先党项族,本羌族的一支,原集聚于四川松潘高原,迁移至今甘肃庆州,继而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这一地区本是南北朝时匈奴人“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是时,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先祖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唐皇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封五州之地。李元昊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即今银川市,发生在公元1038年、宋仁宗时代。称帝后的李元昊接连大败宋军,一时间奠定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暂且不说这些我来到银川方才了解到的李元昊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吧,文治——李元昊对西夏文字的创建,实在是他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这位西夏王陵3号墓地的主人是在1036年、西夏建国之前两年命令大臣野利任荣负责造字工作的,此刻,他还是一位对北宋称臣的拓跋政权的王。
造字是以党项族语言为基础,仿借了汉字造字方法,有点、横、竖、撇、捺、拐等基本笔法,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表意文字。文字分单纯字和合体字,将单纯字的“水”与另一单纯字“土”合并,就是“泥”;把单纯字的“心”与另一单纯字“恶”合并,就是“害”。将某一单纯字上下、左右部位互换,还可构造出另一合体字:单纯字“枝”,左右两部位互换,就成了“叶”;将单纯字“悔”左右两部位互换,就是“改”了……
近6000个新的文字创造出来后,即刻被定为“国书”,并有字典面世,以方便人们学习。从此,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
研究证实,这造字工程是在三年时间里完成的;新出现的文字不单单是给“下官”与平民百姓使用,皇上自己得率先熟悉它,能读、也能写!
这个李元昊,这个了不得的嵬名曩霄(称帝后弃用唐所赐李姓,改用此姓名)!
西夏文字的创建不仅使西夏在民族语言、文字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于西夏文化教育的兴盛、佛教的传播、印刷业的进步影响巨大。
说来此处,我大可为自己走得不多所导致的知识浅薄抚慰一下自己了,还是因为这西夏文字。
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湮灭,几百年过去了,没有人再在世间见到她的踪影。
清朝著名学者张澍于1804年(嘉庆甲子年)在家乡武威养病。游览清应寺时,他让僧人拆开寺内一座前后砌砖,封闭已久碑亭,发现一高碑,其上所刻文字体形方整,无一字可辨识,碑的另一面刻有的汉文表示了建碑年限:天祐民安五年。天祐民安是西夏年号,张澍因此断定碑前所刻自己不识的文字为西夏国字,石碑就是有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张澍的武威之行不仅使西夏文字重现于世,也使已死亡的西夏文再次为后人所辨认。
武威,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西通新疆,中国西部一座重要的交通隘口、古丝绸之路的“打卡地”。
好一个张澍!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未去银川,贺兰山对于我,就是仨汉字。她与我去过的泰山、衡山会有什么两样呢?前往银川的路上,我如是猜想。
我是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市郊驱车腾格里沙漠,前往银川的。
腾格里沙漠南北长240公里,东西宽160公里,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系中国第四大沙漠,我在《寻路腾格里沙漠》一文里描述了她连绵起伏、黄沙漫漫的“狰狞面目”。
九个小时的驱车沙漠,再跑了一段国道,就瞧见了路旁不远处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的贺兰山。司机指向山岗上一道石质的墙告诉我:那是明长城。此刻,我对贺兰山的方位、贺兰山对于即将相见的银川的意义,就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后来,为观赏贺兰山岩画,我又乘坐缆车登上贺兰山,有了一回与贺兰山更亲密的接触。
贺兰山,15亿年前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中从海底高高隆起,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抛却这些干巴巴的数据,眼前山石嶙峋、虎踞龙盘的贺兰,一幅傅抱石、关山月笔下的国画,令人叹为观止!
她被称作宁夏平原的“父亲山”,因为贺兰山的阻隔,使近于不毛之地的阿拉善高原人迹罕至,大大增加了北方游牧民族自漠北而来,进攻中原王朝的难度;从生态角度言,又是因为贺兰山大无畏的阻挡,终止了腾格里沙漠的流沙向东南方向的侵蚀,亦为母亲河黄河换得了一份难得的宁静;黄河随后的挥别贺兰、继续北上,一处几字形的黄河湾——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与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等组成的、面积约25,000方公里的“河套”,地势平坦、土质良好的农业区得以形成。
贺兰山,少年时的我从岳飞的《满江红》里结识了她,以为:贺兰,一处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中原王朝的要塞、关隘。来到了贺兰,欣赏到她的美、领悟到她的非同寻常的生态的、战略的意义,方才明白:岳飞《满江红》中的“踏破贺兰山缺”实乃表达他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和抱负。需知:早在秦、汉、唐,贺兰山地区,这“游牧民族的天堂”就在中原政权控制的版图内,秦皇、汉武、唐太宗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经国济世的宏伟诗篇。
曾经,捧着岳飞的《满江红》,我不是没有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岳飞的《满江红》写作于他抗击东北方向的金军、收复“旧山河”的时代背景,“踏破贺兰山缺”——与西北方向的西夏去争斗,岳飞根本没有必要在这斗争的关键时刻,又给自己树立一个强敌呀?一个疑问,就这样深埋在自己心底,一去数十年。不是这一次的银川——贺兰山之行,我怎会又一次“恍然大悟”?
还是得多走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