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城的秘密通道现身:古代侦察兵通过“暗门”进出长城
时间 : 2023-04-08 11:06:00   来源 : 齐鲁壹点

文|闻之


【资料图】

日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团队宣布,河北秦皇岛明长城段有一处突门实物遗存,这是2000多年前《墨子》书中记载长城军事防御设施实物的首次发现。“长城不仅仅是大家观念中的‘一道墙’。”研究团队负责人、长城防御体系研究专家张玉坤教授解释说,暗门是一种矮小门洞,是根据地势、军事等需求开设在长城隐蔽段落、朝向关外的“秘密通道”。这些鲜为人知的“秘道”,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此前,我国对暗门仅有零星研究。而此次暗门“家族图谱”的发现,得益于天津大学团队2018年年底启动的“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采集工程。该团队对明长城全线通过无人机超低空飞行厘米级、无盲区拍摄,获取了200余万张长城图像,成为宝贵的研究资料。

经过细致研究,研究团队发现长城暗门的设置十分灵活。研究人员对130多处暗门实物遗存进行了图片分析,并实地考察了其中一部分后,发现每一处暗门都与当地地形高度契合,且其构造根据需求各不相同,每处暗门的构造都是独一无二的。更重要的是,此次研究还首次发现了“暗门家族”中最为隐秘的突门实物。暗门不仅藏着长城的许多秘密,更藏着古人的建造智慧。

据介绍,突门是暗门中最为秘密的出口,面向敌方的一面用砖砌伪装,面向己方的一侧实为空心。敌人从外部根本无法分辨突门位置,当临近的主关口受敌袭击或出现其他紧急情况时,士兵可以如鸡蛋破壳一样从内部击破突门,实施奇兵突袭。

暗门这一历史遗存,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长城的开放性。暗门更多的是两侧交流的通道,证明长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在有秩序地“开放”。如明代官方记载,政府允许游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一些较大的可容两匹马双向对过的暗门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类似突门设施的记载,《墨子·备突》篇中对突门进行了专门著述。此后,唐、宋、明、清学者均对突门有过记述,但现代相关研究论文却寥寥无几,一直没有发现对应的实物证据。晚清时期,著名学者魏源曾用“藏于九地之下为暗,动于九天之上为突”描写通过突门进行军事行动的突然性。此外,部分暗门还用于古时候的通商往来。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还藏有许多秘密。秦始皇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后,他最怕两件事,一个是死亡,故此他不遗余力地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第二件事就是怕秦王朝被人推翻。当术士们给秦始皇测出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后,他更是坚定了关外的胡人就是秦朝最大威胁的念头。为了抵拒胡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讨伐匈奴,并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修建万里长城的巨大工程。

说到长城,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世界建筑奇迹,却不知道它具体强在哪里,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如今,长城内部的秘密正被层层拆解。长城西起山海关,在它的下方地基部分铺着每块三吨重的花岗岩条石,这样可以抵御海浪的冲击,再用蝴蝶形的铁箍牢牢锁住花岗岩条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大石随着潮汐漂移,在它的上方铺着九层坚固的石砖。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长城都是明代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早期的长城更多是夯土长城,用来抵御北方的匈奴入侵。

拆解开明长城的内部,可以看到里面的古长城是一层一层的夯土堆叠夯土,中间铺上一层层芦苇,这些夯土长城高达六米,厚度三米。这样的夯土中间为什么要铺一层芦苇呢?考古学家在甘肃境内的土长城旧址找到了答案。铺设芦苇是为了墙体在受到雨水侵袭后更好的排水。为了抵御暴雨和强风的侵袭,古人就地取材采用沙漠黄土,这些黄土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当它遇到水后会自然固化。古人在建筑长城的时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化学特性,在夯土的加固下,这些土长城成功抵御了数百上千年的外敌侵袭。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不管是早期秦始皇建造的万里长城,还是现在看到的明代巨石长城,都体现了中国人是一个坚毅的民族。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藏匿有我们太多不知的谜团,相信随着有关研究的加深,许多谜团终会被一一揭开!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标签:

相关文章